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有力实证“宋元看泉州”!安溪“铁骨藤情”海丝再续前缘

有力实证“宋元看泉州”!安溪“铁骨藤情”海丝再续前缘

[日期:2021/11/30]   发布者:福建省佳发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在泉州西北山区腹地的五阆山余脉、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里,遗产点下草埔冶铁遗址静卧于青山绿水间。时光回拨千年,宋元时期,这里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冶炼场,来自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将就地取材的铁矿变为铁条、铁块等铁器胚件,从这里出发,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远贩蕃国”。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发掘现场

 以下草埔冶铁遗址为代表的安溪“青阳铁场”,见证了安溪冶铁业的辉煌历史,展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强大的冶铁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是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组成。更难能可贵的是,安溪传统的冶铁业至今延续,千年的竹藤编技艺与铁结合创造的安溪藤铁产品,远销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续前缘,留下安溪独有的文化印记。□泉州晚报记者 孙灿芬 陈凌鹭 安溪县文旅局(图片除署名外)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

 史载

 冶炼业为安溪置县主要原因之一

 冶铁业在安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置县之前。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小溪场升为清溪县(即今安溪县)。首任县令詹敦仁在升县文告中说:“土之所宜者为桑麻谷粟,民乐耕蚕,冶有银铁。”“这说明置县之前,安溪已经有冶炼业,能够出产铁和银,这也是安溪置县主要原因之一。”安溪县副县长卢荣斌表示。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官方于今安溪青洋村设置青阳铁场,由此开启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冶铁盛景。明万历《泉州府志》记载,北宋开宝中(968—975年),泉州设置矿冶场务201处,开征铁银课。泉州产铁之场,北宋盛时有15场,尤以安溪冶铁场规模最大,分布于尚卿、大坑、虎头等地,毗连成片长达数十公里。“庆历五年(1045年),青阳铁冶大发,即置铁务于泉州。”随着泉州港的兴盛,大量安溪铁场出产的铁产品沿晋江支流西溪运往泉州港口,成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

   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呈现先民冶铁的生产场景。

 “矿石云涌,炉炭之焰,未有之熄”,《安溪县志》记载的昔日火热的冶铁场景早已没入历史长河,只有一处处沉寂的冶炼遗址仍记着被炉火映红的那一段时光。经文物普查发现,仅安溪即发现古代冶铁遗址20余处,分布在青阳铁场所在的尚卿乡,以及湖头、长卿、祥华、剑斗、福田、感德等乡镇。

 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呈现先民冶铁的生产场景。

 考古

  青阳遗址为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宋元时期块炼铁冶炼遗址

 “青阳下草埔遗址,是宋代经济史、手工业技术史、海洋贸易史的重要发现,发掘与研究仍有广阔的后续工作空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团队在报告中,这样高度评价青阳冶铁遗址。

 2019年,北大考古团队进驻尚卿乡青洋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终于重见天日。截至目前,遗址考古发掘已完成两期,正在进行第三期。包括冶铁遗址、余氏祖厝遗址和池塘及周边地区,累计发掘面积共计3000平方米,发现包括锻造操作间和生活居址的3处房址,包括冶炼炉和锻炉的6处冶铁炉遗迹以及石墙、石台阶等人类遗迹。

 考古和相关研究推进过程中,青阳下草埔遗址的重要性逐渐显现——

唯一性。是目前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宋元时期块炼铁冶炼遗址。

 实证力。根据炭样C14年代测定,其年代集中在10—12世纪,即中国宋元时期,为此次泉州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提供精准有力的支撑。

 独特性。独特板结层现象,为国际上首次发现。每当冶炼垃圾堆积到一定的高度,先民就地铲平,在上端以“板结层”的方式进行处理,既起到压实、固定冶炼垃圾的作用,又可作为冶炼的操作平台,继续开炉冶炼,进而呈现出自下而上、依靠山坡修筑冶炉的独特冶炼方式。“相邻的板结层间距大致等同,这种有规划的行为,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青阳下草埔四周的小山丘可以炼数百年之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沈睿文说。

 完整性。矿山位于冶炼遗址的东北处山坡,铁矿资源丰富,已调查发现多处古铁矿洞。矿山及遗址周边的山地生长有茂密的树林,是冶炼所用木炭的来源。遗址的东部有一条古道通往西溪,是产品外运的路线,形成了从原料到加工再到运输的产业链条。

 丰富性。出土有大量的瓷片、冶炼遗物、钱币、铁器,以及与宋元时代当地冶铁有关的余氏家族祖宅,为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留下了珍贵的产业和人文、历史记忆。

“考古发现,安溪、泉州冶铁具有完整的生产链条。安溪冶铁制品可分做熟铁(块炼铁)和生铁、自然钢,大部分‘兴贩入海’‘远贩藩国’,通过泉州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遗址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宋元时期安溪核心冶铁场的整体面貌。”沈睿文接受采访时表示,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泉州世界文化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冶铁史和贸易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019年,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增补为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点;2020年,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名单。

 保护

 划定1.5万亩遗产区缓冲区

 保护是文化遗产面临的首要任务。安溪县对保护青阳冶铁遗址高度重视,从一开始就对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严格管控保护范畴。

 截至目前,已划定遗产区1300多亩、缓冲区近15000亩,建成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冶铁遗迹保护棚和余氏祖厝保护棚,充分保护和展示下草埔遗址的独特面貌、宋元时期冶铁生产体系的珍贵物证。

 在遗址发掘现场,600多平方米的保护棚依山势而建,将考古发现的炉子、地层以及重要的建筑遗存保护起来。“为了和本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相吻合,保护棚采用仿古的‘人字形’坡状屋檐,每片屋檐上加装了水槽和引流水管,防止雨水对遗址的破坏。”安溪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介绍说。

 除了建设保护展示设施,安溪还配置了管理团队,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加强日常管理维护,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对展示馆及文物库房实行全年无休24小时监控监管。在遗产区和缓冲区涉及的尚卿乡、长卿镇、湖上乡五个村,探索建立行业主管、属地乡镇、业务部门、产权人齐抓共管的模式,做好建设管控、风貌管控、放牧管控、文物遗存保护管理、防火防盗、阐释利用等工作。

 学术方面,《安溪青阳冶铁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如期出版,确保了此间正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需要。从今年起,将有序开展全县冶铁遗址调查,深化并推动成果转化。而为讲好文化遗产故事,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试开馆,通过图片文字、发掘出的重要遗物、冶铁生产场景等内容展示和公益讲解服务,重现下草埔冶铁遗址的昔日风华。为扩大文化遗产宣传和提高群众爱遗护遗意识,安溪对100多名社会志愿者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沈睿文教授及市申遗中心、泉州海交馆、县博物馆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先后被邀请来授课,“跳出青阳冶铁了解安溪文化遗产、泉州海丝文化”。通过讲解比赛脱颖而出的18名优秀志愿讲解员已先期上岗讲解,被聘用组建为安溪文化遗产志愿讲解员队伍,为安溪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旅游发展“发声”。

   传承

  “铁骨藤情”续前缘销世界

  时光穿越,千年前的冶铁炉火逐渐熄灭。但在安溪,千年冶铁业还在活态传承,并且以藤铁工艺等与时俱进的产品,延续安溪、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情缘——青洋村至今仍保留着打铁等传统手艺,而同样从五代时期传承下来、具有千年历史的竹藤编技艺,与制铁工艺融合,安溪在全国首创“藤铁工艺”艺种,在尚卿乡这片曾经的冶铁业热土上,释放创新创造的活力。

  在安溪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家居藤铁工艺文化博览会暨世界手工艺城市工艺精品联展上,学生们展示竹藤编技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藤铁工艺已走出起源地尚卿,在持续的传承创新中,形成铁、藤、木、金属、陶瓷、树脂等十三大系列品种数十万项产品,成长为拥有2200多家工艺企业、3000多个加工点、15万多名从业人员、年总产值超200亿元的家居工艺文化产业,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安溪县继茶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支柱产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鲜明的安溪符号。2019年,安溪获评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的“世界藤铁工艺之都”称号。

  历经千百年来的积淀、裂变、飞跃,安溪以“铁骨藤情”的身姿,继续扬帆海上丝路,助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加强交流、深化友谊。